第七十三章 玉皇!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地球时代,人们在训练AI的时候,经常会受困于一个问题。
数据的质量太低,同时,数据的总量太小。
比如人们想要训练一个工业AI,很显然它需要大量来自工厂一线的真实数据。
但这些数据是很难获取的。一座工厂凭什么要把自己的数据交给你?
就算给了你,你怎么确认这些数据都是真的?
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时候。情况更坏的,是一些需要直接从互联网上采集数据的AI训练。
互联网上数据鱼龙混杂,大部分数据都可以被视之为垃圾。要靠一堆垃圾来训练出高度智能的AI,怎么可能做到?
但在李青松这里,一切都不是阻碍。
用于训练此刻这一套工业AI的数据,全部都是我自产的,全部来自真正的工厂一线。每一个数据我都能确保百分之百真实。
数据总量太小?
开什么玩笑,总计数万座工厂和基地,各种工业门类几乎全部涵盖,想要什么数据就有什么数据,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就连芯片工厂,我都有十几座,年产芯片5亿多枚,够不够训练?
不够?不够我再造一些就是。反正正好要提升芯片产量。
相比于曾经地球上的人类同行们——虽然此刻一切证据都显示人类文明似乎并未存在过,一切都只是自己的错觉,但李青松仍旧固执的认为这一定是某个阴谋,人类一定存在过——李青松此刻无论是数据总量还是数据质量,都足以碾压。
在足够多且质量足够高的食物喂养之下,这一套工业AI迅猛的成长了起来。
在训练之中,李青松还开始着手同步进行下一项工作。
光纤化改造。
他将原本用于连接不同基地和不同芯片的数字通信线缆全部替换为了光缆,于是,不仅信号稳定性极大提升,通信速率也直接提升了十几倍。
完成光纤化改造之后,李青松也同时建造了其余足足五座超算,同时开始了不同门类工业AI的训练。
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中,适用于不同工业场景的AI系统,自己一共要训练出约100个,分别部署在不同的工业体系之中,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和对于人力需求的极大降低。
人力需求降低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单个克隆体能发挥出来的作用自然就会成倍提升。
自己便可以在克隆体数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之下,再度大规模提升总体生产力。
除了这100个分行业工业AI之外,李青松还打算训练出一个总AI,由这个总AI来管理和协调下属的100个分行业AI。
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出于在不同星球建设分基地的考虑。
因为通讯延时的存在,李青松无法实时控制位于其余星球的克隆体,工业生产便无法进行。
这样一来,自己还怎么开发其余星球?
有了AI技术,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到时候,自己便可以将实时性要求较高且较为基础的工作全部交给AI去做,自己部署在那里的克隆体只负责输入决策即可。
就比如此刻李青松打算开发的敌神星,在他的规划之中便是这种模式。
譬如有100台挖掘机,自己只需要做出“五个小时后去挖一个大坑”这个决策,并通过克隆体将相关指令输入到AI之中即可。
AI则会去控制着这些挖掘机,在对应的时间点去完成对应的任务。
因为这些决策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缘故,就算有通讯延迟也无所谓。
最多效率会降低一点而已,但没关系,到时候多造几座工厂就能补回来。
这便是李青松对AI技术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
此刻,伴随着一座又一座超算建成,伴随着光纤化改造的完成,以及对每一座工厂智能化改造的完成,那些工业AI终于可以投入到使用之中了。
第一座尝试智能化运行的工厂,是一座钢铁厂。
在钢铁工业AI的控制之下,李青松将所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岗位都交给了AI去执行。
于是,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之下,矿石被自动送入到了破碎车间,然后完成清筛、分离、清洗等作业,又被送入到了冶炼炉之中……
克隆体们的工作则从生产者变成了决策者、监督者以及维护者。
他们监督、维护着这一条体系的运行,处置各种突发意外,修理各种破损部件,并通过与李青松的意识连接来获取最新的决策然后将其执行。
此刻的钢铁工业AI还不算太成熟。毕竟芯片性能仍旧较为有限,工业算法也不够优秀。
但没关系,这一切都可以慢慢提升,慢慢优化。
最重要的是,就算仅仅只是此刻还不够完善的AI,便让这座钢铁厂从之前需要4000名克隆体参与才能运转,直接降到了此刻仅需要2500人便能运转!
AI技术的巨大潜力毫无阻碍的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很好,很好。”
李青松满心欢喜,立刻遵循这里的模式,开始了对其余冶金工厂的智能化改造。
在此之外,其余行业的AI也在加紧训练之中。
种植AI、畜牧AI、化工AI、交通AI……
以及最为重要的,也是李青松设想之中,统管、协调其余所有分行业AI的总AI,也在新一座更大型的超算之中运转着,时刻接受着数据的投喂和训练。
这个总AI,李青松为它起了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人类的神话传说之中,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掌管者。而天庭主管世间一切。
既然如此,这个总AI的名字,就叫做,玉皇!
当然,此刻的玉皇还很弱小,很不完善,功能也不多。但没关系,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喂数据和训练,它总能成长起来。
完成了芯片技术和AI技术的布局,李青松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另一项开发敌神星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上。
更高效的星际推进技术!
规模同样巨大的推进技术研究基地之中,数万名克隆体日夜不休的忙碌着,从最基本的化学燃料配比、材料学性能,到发动机的整体结构、船身构造与布局等方面同时展开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