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读读www.yydudu.net

字:
关灯 护眼
歪歪读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六十八章 点火!

第六十八章 点火!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此刻的李青松迫不及待的想要到地球去,去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怎么会没有工业标志物?怎么会没有?那么多年的发展,那么多人,那么先进的科技……说没就没了?

还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只可惜,此刻李青松去不了。

不仅人去不了,连发射一颗探测器过去都做不到。

别看李青松此刻建造了庞大的太空基地,拥有了数百艘战舰组成的舰队,看似科技极度发达。

但实质上,这些都是样子货。

这些东西能出现,完全得益于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

洛神星的低重力,以及没有大气层。

这两个条件的优势在文明发展初期太过巨大,直接让李青松在连国家时代的人类文明都比不上的情况下,拥有了这么多太空造物。

看似是简简单单的发射一颗探测器而已,但这其中首先便涉及到一个路线规划问题。

没有对于太阳系内各大行星的深刻理解,不知道它们的详细轨道、质量、引力场变化,如何规划路线?

连路线都规划不了,更不要说借助它们的引力进行加减速,也不要说如何将各种复杂因素都考虑进来,进行最终的路线计算了。

发射探测器又不是直接力大砖飞,直接扔过去就行的。

其次,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

距离如此之远,甚至于高达150亿公里,通讯如何保持?

就算能保持通讯,如何给探测器定位?就算能定位,如何精确调整它的轨道,确保它在该变轨的时候变轨,该加速的时候加速?

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到极为深奥的数学计算和太空观测以及基础原理,极为复杂。

但此刻,一切问题都无法阻碍李青松的决心。

他顾不得其余太多事情了。

刹那间,高达几十万名克隆体被抽调出来,结合以往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这段时间从蓝图克文明那些俘虏之中审讯、通过逆向工程获取到的知识,李青松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研发地球探测器的任务之中。

首先进行攻关的是深空通讯系统。

李青松打算在洛神星周边和敌神星周边各自布置上三台大型太空天线,用它们来和即将远航的探测器保持联系。

其次,李青松开始抽调人手,进行第二台、第三台直到第十台太空光学望远镜的制造。

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太阳系内八颗大行星的详细数据,光学望远镜必不可少。

第三,就是探测器本身的制造了。它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可靠性——毕竟一旦进入深空,自己就没办法接触到它了,还要具备极高的精度和灵敏度。

探测器自身能携带的燃料有限,必须要精打细算的用。多浪费一点,可能就到不了目的地了。

同时,在该使用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时间和用量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可能就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第四,便是用于发射这颗探测器的载体。

再像是之前那样,使用飞船将其加速到一定程度,然后将其扔出去那种方式,在这里就不行了。

飞船能携带的燃料有限,能为其提供的加速也有限。

没办法,李青松只能像是人类世界发展航天科技那样,再度将火箭技术捡了起来,并且不是此刻星际导弹那种单级火箭,而是多级火箭。

只有多级火箭,才能将其加速到足够的速度,让其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地球。

否则,耗费个几十年一百年才能到,也就没了意义。

在保持着基地正常运转、正常制造的前提之下,几十万名克隆体夜以继日,殚精竭虑。

慢慢的,十台光学望远镜来到了洛神星周边,开始一刻不停的对内太阳系展开观测,精准测量每一颗较大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等。

深空通讯技术也接连取得突破,最终,数台直径达到了100米,面积达到了约8000平米的超巨型天线在太空之中组装完成。

它们组成了一个平面,正好垂直于黄道面。

三台以洛神星为中心,组成了等腰三角形的巨型天线便成为了一个阵列,在地面通讯基地的配合之下,达到了直径等同于4000公里口径天线的效果。

在敌神星那里,李青松做了同样的布置,同样布设了三台巨型天线组成阵列。

精密机械加工车间里,数百名克隆体在设备的辅助之下,聚精会神的,以比当初在电路板上焊接晶体管更为细致认真的态度,一点一点的将探测器的各个零部件造了出来。

太空工厂之中,长度达到了230米,直径20米的超巨型三级火箭也慢慢组装成型。

且,不是一支,而是同时造了五支。

它们已经经过了多轮地面基地的试车测试,但对于整体,李青松仍旧没有太大把握。

这么大的火箭,连地球人类都没有造过。

于是李青松便打算进行一下测试。

总计约四万吨液氢和液氧被灌注到了巨大的火箭之中。伴随着一道点火指令,强烈到无与伦比的火焰从火箭尾部喷射而出,推动着总质量达到了六万余吨的巨型火箭开始加速,慢慢挣脱了洛神星引力。

但好景不长,还没飞出多远,它便轰然一声爆炸了。

数万吨液氢和液氧,让它变成了一颗史无前例的巨型炸弹,如同一颗太阳一般,直接将洛神星昏暗的大地照亮。

但没关系,李青松还有四支。

迅速的搜索残骸,分析数据,寻找故障点,进行后续修改优化……

第二支火箭仍旧未能成功。故障原因为二级点火失败。

第三支也没有成功,原因是出现了氢脆,导致燃料泄露。

一直到第五支都未能成功。李青松毫不气馁,在之前经验下,再度造了五支巨型火箭出来。

在又失败了三次后,第四次终于成功。李青松的技术积累也逐渐圆满成熟。

这第五支火箭,就将承担起那颗小小的探测器的发射任务。

它被珍而重之的放置到了火箭顶端。

与此同时,深空通讯网络、轨道计算、追踪、定位等等方面也全部准备完毕。

点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