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重生77,带着媳妇上大学!
又有人喊道:“宗伟,知道怎么生孩子吗?”
黄腔一开,大家立刻兴奋起来。
杨宗伟笑道:“不就是躺在床上就能生孩子了吗?”
“哈哈……”
白秀英羞的满脸通红,狠狠的瞪了杨宗伟一眼。
人多了就是热闹,一热闹,人干活的动力就格外足。
第三小组率先完成了工作。
杨保庄又把杨宗伟喊住了。
“拉粪的事就这么定了哈,十六个工,一车粪算两天,也给你介绍信,下午你去牲口棚把骡子和粪车拉走,骡子一天的口粮给你算四个工,或者换成四两豆面。”
可能大队的干部们怕杨宗伟反悔,干脆又给杨宗伟加了码,连骡子都给算四个工了。
以前可只给算两个工,何况还可以换成四两豆面。
光凭四两豆面,杨宗伟都打算干了。
“好。”
“下午找传军开介绍信。”
回到家,当听说杨宗伟要去掏粪,刘月娥先不干了。
“不行,大队书记不带这么欺负人的,你爹活着的时候就拉了好几年粪,你那时候还小,不知道你爹有多难,刚开始的时候,你爹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想进人家厂里掏,人家都不搭理你爹。”
“娘,大队给二十个工呢。”
“那也不行。”
杨宗明说道:“哥,我跟你去掏粪。”
“有你什么事?明天该开学了吧?”
农村的孩子,在麦收和秋收的时候,都有假期,分别叫做麦收假和秋收假。
假期不长,一般只有三五天时间,忙完了麦收,孩子们还得回学校上课。
虽然上一辈子,杨宗明初中读完了就没再读,那也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但多读书是没错的。
刘月娥正在犹豫,今天中午吃渣豆腐,还是吃煎饼。
或者渣豆腐里多放点地瓜干。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这是祖宗千百年来传下的规矩。
可上午干了一上午,下午就不干活了,算是忙,还是闲呢?
杨宗伟没有纠结,而是单独出了门,去了村里的牲口棚。
村里专门设有饲养员。
不过,杨宗伟的目标不是骡子和驴车,而是饲养员和豆面。
“王爷爷,在吗?”,杨宗伟轻声喊了一声。
王自远从骡子棚里走了出来。
看到杨宗伟,王自远急了。
王自远怕自己再连累了杨宗伟。
毕竟王自远受到杨宗伟爷俩的恩惠太多了。
王自远恢复工作后,对整个青云崮照顾过很长时间。
后来白秀英接替她母亲,成为公社初中老师的时候,王自远发过话。
杨保庄的儿子杨宗义中专毕业后的分配问题,王自远也发过话。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杨宗伟接替岳父白慧泉这件事,王自远没有发话。
甚至让当时的县长吴昌图给杨宗伟传了句话,叫他自己争气。
中间肯定有杨宗伟不知道的事情。
“你这孩子,来这干什么?快走。”
王自远的小儿子王爱国也跑了出来,“赶紧走!”
“王爷爷,王叔,我过来牵骡子呢。”
“牵骡子?”
“明天一早我要去沂蒙地区拉粪。”
王爱国问道:“大壮让你去的?”
“不是,是我自己申请的。”
王自远无奈的说道:“你这孩子,不知道掏粪又苦又累?”
try{ggauto();} catch(ex){}
“嘿嘿,王爷爷,我知道。”
王爱国说道:“掏粪就掏粪,工分比在家多点,宗伟刚成亲,家里不宽裕。”
王自远说道:“爱国,给宗伟拿五块钱。”
杨宗伟笑道:“王爷爷,我哪能要你的钱呢?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
“给你你就拿着,跟你爹一个脾气。”,王爱国说着,拿了五块钱递给了杨宗伟。
“王爷爷,您哪来的钱?”
王自远和王爱国嘿嘿笑了两声,没有回答杨宗伟。
杨宗伟已经猜到了几分,不过他还是在装傻充愣。
“牵了骡子,去找传军领豆面,一天三两。”
杨宗伟嘿嘿笑道:“四两,大壮叔特批的。”
杨宗伟没有再拒绝王自远爷俩的好意,况且他确实需要钱。
五块钱不多,但对目前的杨宗伟来说,已经帮了大忙了。
王自远说道:“你年轻气盛,在外面千万不要和别人起冲突,哪怕掏不了粪,也不能出事,听到没有?”
“王爷爷,听到了。”
王爱国帮着杨宗伟把骡子套在了粪车上。
杨宗伟看到床头上有一堆报纸,二话不说,把报纸卷了卷,准备带走。
“宗伟,你干什么?”
“学习学习。”
王自远和王爱国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吃惊的表情。
“你学习这个干什么?”
“你想当工人?”
“不是。”,杨宗伟左右看了看,见没人听墙根,小声说道:“我和秀英想考大学。”
王爱国直接我草了一句。
王自远爷俩脸上露出了笑意。
不过这种笑意不是鄙视,而是有点感觉像听到了某个天方夜谭的消息一样。
杨宗伟见他们不信,也没有过多的掰扯,把报纸往粪车上一放,拉着骡子走了。
杨传军已经得到了杨保庄的吩咐,给骡子准备好了十天的口粮,一共四斤豆面。
回到家的时候,渣豆腐已经准备快出锅了。
杨宗伟想都没想,抓了三大把豆面扔进了锅里。
“宗伟,你干啥?”,刘月娥吃惊的问道。
“娘,宗伟把骡子都牵回来了。”
刘月娥一看门口的粪车,立刻就炸了,一巴掌拍在了杨宗伟的背上。
“你这熊孩子,我不是说了不准去吗?”
刘月娥本来想吃了中午饭就去找大队书记,想让大队书记重新选派掏粪的人。
没想到杨宗伟已经把粪车带回来了,这下好了,不去也得去了。
“那是骡子的口粮?”
“对,十天的。”
“咱们吃了,骡子吃什么?”
“先解了燃眉之急再说,骡子的口粮再说。”
在农村,牲口比人金贵。
牲口的伙食,也比人吃的好。
尤其是要干体力活的牲口,吃的更比寻常人家好太多了。
就像这头骡子,因为要长途跋涉拉粪,所以一天就有四两豆面补充体力。
要不骡子支撑不了高强度的劳动。
杨宗伟一家四口人,一天都吃不上四两豆面。
看着豆面被滚烫的水浸透了,刘月娥只能无奈的说,就吃这一次。
加了两把豆面的渣豆腐,比平时要香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