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搞玄学 第37节
歪歪读读 www.yydudu.com,最快更新我在七零搞玄学!
距离她上回给梁毅写信已经大半个月了,他收到信就回信也差不多该到了。
姜瑜寻了个没人的山坡,撕开了信封,拿出信一看。越看,她的脸就越沉,原来姜家之所以将冯三娘母女扫地出门是为了独吞姜瑜爸爸的抚恤金。
信里,梁毅告诉姜瑜,在收到她的第一份信时,他就去查过了。六年前,姜瑜爸爸姜国庆牺牲后,按照规定,将会一次性给烈士家属五百元的补贴,当时因为经济困难,加上地方还要核实,一来一回,这笔钱拖了大半年才发下来。
按照规定,这五百块应该是由姜国庆的父母、配偶、子女共同领取,所以冯三娘和姜瑜也是有份的。有了这笔钱,只要没有意外,冯三娘足够把姜瑜抚养成人。
这件事,冯三娘应该是不知道。丈夫死后,姜家所有的事都是老两口和两个兄弟在帮忙处理,她在姜家根本就没话语权。所以姜家应该把这件事瞒了下来,然后逼冯三娘改嫁,只要她一嫁人,就不是姜国庆的遗孀,跟姜家就没关系了,户口都迁走了,这笔钱自然没她的份儿。就算她事后知晓,想闹也闹不起来。
至于梁毅每月寄来的五块钱,虽然细水流长,但在五百块面前完全不够看。更何况,梁毅听姜国庆说过,老家比较重男轻女,怕他们不让姜瑜上学,还提了个要求,让他们每学期都要把姜瑜的试卷寄给他。
所以这么一看,他那五块钱,当时在姜家人眼中真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他们也没想到梁毅后来会提高数额,最后他寄回来的钱会超过那五百块。
经过他一解惑,姜瑜几乎能将整件事串联起来了。
姜国庆死后,为了独吞他的抚恤金,姜家人逼迫冯三娘带着女儿改嫁,甚至连改嫁的人选都替她挑好了,怕周老三不愿意替人白养女儿,他们还把梁毅寄过来的钱转交给了周老三。
其实不转交也不行,只要他们要将冯三娘扫地出门,冯三娘的户口就势必要迁走,没了冯三娘的户口,他们也取不了梁毅寄回来的钱。
这些人为了钱,为了利益,完全置亲情于不顾,真是恶心透了,姜家人比起周老三来更为可恨。
原主不是周老三亲生的,他对原主疼爱不起来,只有利用和面子情也是正常的。可姜家呢,他们可是原主的亲爷爷、亲奶奶、亲叔叔,原主的父亲尸骨未寒,为了独吞姜国庆用命换来的抚恤金,他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原主扫地出门,也不管她去了别人家会吃多少苦,受多大的罪。这根本就没把姜瑜当自家人来看。
信的末尾,梁毅担心姜瑜气不过跟姜家干上,还细细地跟她陈述了厉害关系,一再叮嘱她别轻举妄动,等他回来再说。
姜瑜嗤笑了一声,合上了信纸。
梁毅担心什么她都明白,不就是怕她明火执仗地跟姜家干上吗?她没那么傻。
从身份上来讲,她是晚辈,先天就低姜家人一头。哪怕是姜家做得不对,她揭穿了又能怎么样?姜老太太和姜家那个老头子是姜国庆的父母,他的抚恤金这两个老家伙本来就有一份。
虽然为此逼媳妇儿改嫁有点过分,但村里人顶多议论一阵就完了,对姜家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人家照旧拿着姜国庆牺牲了换来的钱大吃大喝,逍遥自在。相反,她若是借此咄咄逼人,找姜家人的麻烦,大家还会觉得她不孝顺。目前的舆论环境、思想观念就是这样。
现在距人口能自由流动还有好几年,她暂时还得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真把自己搞得人憎狗厌,那接下来的日子可就没这么舒畅了。
所以就算要动手也不能傻乎乎地明着呢,正好,现在她面前就有一把木仓,不用白不用。
姜瑜决定先不告诉杨校长自己的工资不会由他代领这事了,就让周老三抱着希望吧,没希望,他怎么会尽量去攀咬姜家呢。在身份法理上,她不方便朝姜家下手,就让周老三代劳吧,她再助他一臂之力,先收拾了姜家这群东西再找周老三算账。
第45章
虽说准备让周老三当木仓, 可也不能什么都指望他, 这家伙唯利是图, 随时都可能调转枪头。所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尤其是报仇这种事, 自己不动手, 真是怎么都不痛快。
姜瑜下了山,直接去牛棚找了王晓, 问他:“你在大柳村有没有认识的人?”
“有”王晓点头,说要关系很好的没有, 认识的倒有两个, 毕竟两个村子不是很远。
他也知道今天姜家老太婆来周家闹事的事, 想着姜瑜不可能无缘无故提个, 便问:“姐,是不是有什么要我做的?”
这小子还算聪明, 姜瑜掏出两块钱递给了他:“随便你用什么招, 给我想办法, 把我说老姜家要是分家了,我就替我爸出那份养老钱的事宣扬得大柳村人人都知道。这两块钱是活动经费。”
她就不信, 姜家那两个儿媳妇不心动。
这年月,公公婆婆就是家里的天,家里的什么都掌控在公婆手里, 分来的粮食,亲戚送来的好吃的,肉, 一般都锁了起来,钥匙由婆婆拿着。媳妇儿每天做饭,都是婆婆把要煮的粮食拿出来,媳妇儿动手,想吃一顿白米饭,媳妇儿都得问婆婆,婆婆同意了才行。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紧着老人,至于孩子,得看哪个孩子最得老人的喜欢了,才能跟着吃两口,否则都没份。
媳妇也是人,天天上山下田挣工分,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生孩子操持家务,付出这么多,结果却是一个家唯一的外人,地位最低的那个,哪个女人愿意?
但凡能分家的,除了被公婆特别偏疼又非常懒的那个,没有几个媳妇会不愿意的。
王晓一个半大的孩子,家里又只有奶奶,自然不懂这个。但他知道姜瑜这么做肯定有她的用意,狠狠地点了点头:“姐,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办好。”
姜瑜揉了他的脑袋一下,然后说道:“注意点,别被大柳村的人发现了。”
“诶,你放心。”王晓拿着钱一溜烟地跑了。
下午,姜瑜没回周家,直接去了学校。大家都是同村的,孩子们很多也知道了周家的闹剧,有的可能还从家长口里知道了什么,都安慰姜瑜:“姜老师,你别怕,咱们回去帮你把那老太婆给打跑!”
“就是,姜老师,咱们人多,不怕她。”
姜瑜被他们的童言童语逗得好笑,故意问:“那你们说怎么办?”
班里个子最大的男生周大海高声说:“当然是把她打出去,不允许她再踏进咱们村子一步。”
“对,打出去,不能让人欺负咱们荷花村的人。”其他孩子也纷纷应和。
“嗯,团结意识不错。”姜瑜笑眯眯地说,“不过打人是犯法的,咱们不能知法犯法,咱们要以理服人,依法行事!”
很多孩子问,什么是法,姜瑜就跟他们讲什么叫法律。可能这些孩子都还很小,不懂法律是什么,但姜瑜希望自己能给他们的脑海中输入这个概念,让他们有所了解,长大以后做事的时候能有所顾忌,而不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
姜瑜记得自己曾看过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最初的一二十年,治安非常差,路上经常有抢劫杀人的,甚至有小青年喝醉了酒去农场□□杀了几十人,还有军人被开木仓当街打死的,惊动了高层,制定了好几次严打,后来治安才渐渐好转。
而这些拦路抢劫、动辄就捅刀子的很多都是无业青年,法盲,为了一时贪婪或是意气之争,就能对同类毫不犹豫地下手,最终也使自己人头分家。
姜瑜不想自己的学生成为这种悲剧的制造者。教室里的这些孩子,几乎都不可能跨进高等学堂的大门,以后很可能是国内第一批打工者、创业者,他们懂法,不仅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要踩法律的红线,也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新鲜,姜瑜先从韩非子的“法不阿贵”开始讲起,然后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此强调法律的严苛与公平。期间,她还穿插了好几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以使孩子们更感兴趣。
匆匆从周家赶回来上课的杨校长站在教室外面听着姜瑜旁征博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导学生,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因周老三和姜老太太而起的那点不悦也随之烟消云散。
姜瑜这个孩子沉得住气,又有主见,课也讲得好,很受孩子们欢迎,不错,可惜有那样的家人,也是可怜了这个好孩子。
杨校长的态度转变,姜瑜完全不知道。她尽心尽力地上完下午的课,等放学了就收拾东西回去,走到半路就碰到了等在那里的王晓。
王晓一瞧见姜瑜就激动地说:“姐,一听说你要求分家,姜家那两个儿媳妇都来了,还把娘家人都拉来了助阵,现在都在保管室那里呢。翔叔让人去把大柳村的村长也请了过来。”
姜瑜挑了挑眉,这么久,他们都还没闹完?厉害啊,果然不愧是为了钱能把媳妇和孙女扫地出门的姜家人。看来要不到钱,他们是不准备走了,考察周老三和冯三娘战斗力的时刻到了。
瞧姜瑜还能笑得出来,王晓有些纳闷,挠了挠头,说:“姐,我奶奶让你去我们家避避,别露面了。”
王晓奶奶怕姜瑜一个小姑娘斗不过姜老太太那个不要脸的老太婆,所以事先让王晓来把姜瑜喊走。她不露面,让周老三跟姜家那老太婆掰扯去。
“谢谢你奶奶,不过不用了,我去看看。”姜瑜笑笑,婉拒了王晓。
王晓见劝不动她,便说:“那我跟你一起去吧!”
“行。”姜瑜把书递给了他,“拿好了,站远点,免得打起来,不小心把书给打坏了。”
王晓无语,姐啊,这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惦记着自己的书会不会被弄坏了,这心是不是也太大了点?
两个人赶到保管室,这是村子里专门放农具的地方,就在仓库旁边。
难得有热闹可看,保管室外现在已经围了一圈村民,见姜瑜过来,大家自动给她让了一条道,让她进去。
姜瑜走进去就看见,沈天翔黑着脸,拿着烟斗在抽烟,他旁边还坐着个笑面虎一样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估计是大柳村的村长。除了他,旁边还站着几个陌生的男人女人,其中一个还在扶地上的姜老太太,看样子,应该是姜老太太的儿子、儿媳妇和儿媳妇娘家那边的人。
姜瑜一过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留在了她身上。
沈天翔睨了她一眼:“小孩子家家过来做什么?”
这村长还真是护短得紧。
姜瑜笑了笑,对村长道:“谢谢翔叔关心。”
这小姑娘心里头倒明白,沈天翔吸了口烟没说话。
旁边哭得两只眼通红,不停抹眼泪的冯三娘把姜瑜拉到了身边,恨恨地瞪着姜家那一群人:“我们家小瑜就是不做这老师了,也不会便宜你们!”
这是怎么啦?准备鱼死网破,捞不到好处就不让她做老师了?姜瑜好奇地挑了挑眉。
旁边最八卦的周五婶瞧见姜瑜不解的样子,立即凑到她跟前小声说:“小瑜啊,你那个奶奶真不是东西啊,见翔叔和老三不肯松口把你的工资给他们,就说你这么小,怎么会教学生,说你不知用了什么方式进的学校呢!他们啊,这是想把你的工作给搅黄了。”
搅黄是假,恐怕是以此来要挟周老三。毕竟,她的工作黄了,对他们可没什么好处。
看样子,姜家是准备跟周老三再联合一回,瓜分了她的工资,毕竟他们也不是没合作过,完全可以再来一次嘛。
姜瑜瞟了一眼周老三,这家伙窝在那里没吭声。
没吭声就已经表明了态度,这老家伙心动了,就算分姜家一半,他一个月也能拿好几块嘛,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周老三聪明着呢,知道怎么选择是最好的。她还真是高估了周老三的战斗力,在利益面前,他毛战斗力都没有。
不过,他们似乎想说服冯三娘还有些难度。算了,自己成全他们吧。
姜瑜装作不知,故意问道:“翔叔,他们考虑得怎么样了?同意分家吗?”
她这一问,姜家那两个儿媳妇齐刷刷的望了过来,眼睛透亮,泛着兴奋的光彩。
大柳村的村长也姓姜,跟姜老太太家是本家,往上数个五六辈,都还是一家人。所以他也当然要向着姜家,尤其是他知道姜老太太有多难缠。这老太太仗着自己是烈士的妈,三代贫农,根正苗红的身份,动辄就撒泼,不然就是去公社,去武装部告状,让人头痛得很。在大柳村,谁见了她不是绕道走。
“小瑜啊,这怎么说都是你奶奶,你一个后辈哪能管家里分家的事,你是个大姑娘了,说出去也不好听。”
姜瑜斜了他一眼:“大柳村的村长是吧,照你这么说,我一个后辈,做长辈的有儿子有女儿,也没道理绕过儿子女儿来找才十岁就被扫地出门,还没成年的孙女要赡养费吧?”
一句话反问得姜村长脸色也不大好看,哼,没想到只会哭和翻来覆去就一句“你当初怎么对咱们娘俩”的冯三娘生的女儿还这么牙尖嘴利。
他沉着脸说:“孝顺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你爷爷前阵子秋收太劳累,现在犯病了,家里实在是困难,才想起你这个吃公粮的。你小姑娘没成家,又没什么开销,替你父亲孝顺孝顺自己的爷爷不应该吗?”
“应该啊,但我的钱只能给爷爷奶奶花,总不能给叔叔婶婶养孩子吧?我自己都还没成年,是个孩子呢!”姜瑜装起嫩来也是那个脸不红,心不跳。
看着她的个子和年龄,姜村长还真说不出话。
见她咬死了要分家,姜国栋的媳妇儿用胳膊肘撞了姜国栋一眼,给他使眼色。
姜国栋会意,踌躇了一下,看向老三,老三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这两兄弟都被家里的媳妇儿给说动了,分家之后他们两口子挣的工分、分的钱都是他们的了,他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也不用像现在,每用一分钱都要向爹妈伸手。至于老两口攒的钱,他们兄弟也不担心,老两口走了之后,还不是他们的,总不可能分给别人。而且他们俩都有儿子,老两口疼孙子,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他们家小子的。
于是兄弟俩齐刷刷地蹲下了身,一左一右,把姜老太太扶了起来,借着这个动作,小声劝说:“妈,咱们先假意答应了这小妮子,等把钱弄到手,再和家就是。”
要是两个儿媳妇这么说,姜老太太肯定不信,铁定会骂她们包藏祸心,可说这句话的是她的亲儿子,从她肚子里蹦出来的。姜老太太没有怀疑,只是语气还有些不确定:“这样可以吗?”
姜国梁拍着胸口说:“当然,没人规定分了家不许和好吧?”
这倒是,两个儿子都是她生的,跟她是一条心的。先把那小妮子的钱拿到手之后,他们再和好就是。
姜老太太轻轻点了点头,对姜瑜说:“好,那我就答应你,我们分家。”
姜瑜笑盈盈地说:“这就对了嘛,早答应不是早就没事了。”
听见她妥协,冯三娘又哭了:“小瑜,你忘记小时候他们是怎么对咱们的了,你怎么可以答应。”
姜瑜拍了拍她的手,对蹲在一旁的周老三说:“周叔,你劝劝我妈。”
周老三也不想把到手的鸭子分给姜老太太,可这老太婆实在太难缠了,她能在周家门口一坐就是一整天,撒泼打滚,什么招都干得出来,谁来劝都不顶用。照这架势,只要不依了她,她能天天到周家闹。
所以思来想去,想了半天,周老三决定妥协,分她一点就分她一点吧,总比真让她把姜瑜的工作搅黄了,什么都捞不着的强。所以他站了起来,扶着冯三娘,假惺惺地劝道:“算了,她终究是小瑜的奶奶。小瑜要不答应,以后别人怎么看她,这孩子已经十五岁,是个大姑娘了。”
冯三娘听懂了他的意思,是啊,女儿是个大姑娘了,过两年就要说亲了,要是被姜家老太婆搅黄了工作,闹坏了名声,以后怎么嫁个好人家。她站在一旁哭,没再抗议。
双方妥协,翔叔和姜村长也没什么好说的,两人叫来李会计,写了一份分家协议,姜老太太和姜老头把除了主屋的两间房都平分给了两兄弟,再各给他们两百斤玉米,三百斤红薯,至于稻谷,就不分了,因为今年的稻谷村子里还没分,等交了公粮村里按照工分分。至于义务方面,姜家兄弟每年孝敬老两口一百五十斤大米,10块钱。
姜老太太想着分家只是做给姜瑜看的,最后也不会分,所以也没在条款上多做计较,很爽快地同意了。
分家协议一式四份,三家一家持一份儿,还留了一份在姜村长那里留底。
干脆利落地分完了家,现在该说姜瑜给多少养老钱的事了。